給數位行銷新手的學習建議,如何成為數位行銷英雄?
這篇文章我想要給一些剛踏入、或剛接觸數位行銷的人一點學習的建議,不論你是新鮮人、還是跨領域轉職、甚至是還在學的學生,文章中我將會以第一人稱的角度來分享一些我的想法以及學習建議 : )
數位行銷的涵蓋範圍很大,有非常非常多的東西要學,在數位行銷領域的底下有 Social Media(社群行銷)、Paid Search(關鍵字廣告)、SEO(搜尋引擎優化)、網站分析、行銷企劃、UX、網站營運企劃…還有很多很多不同的職位以及領域,這麼多的領域內,光是網站分析就要學好 Javascript、統計學、分析理論、還有成堆成山的分析工具(像是Google Analytics、Facebook Analytics..等)要熟悉。
數位行銷除了涵蓋的範圍很大之外,在現代要學習數位行銷還有一個特徵便是"資訊量很大",現在網路上的學習資源非常的多,隨意搜尋就可以找到非常多的文章以及學習資源,這也導致剛開始接觸數位行銷的人學習起來特別辛苦疲憊。
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但是,資訊爆炸的世界容易讓人迷路回想起在我剛踏入這行時,當時沒有前輩導引的狀況下,我的做法就是"硬幹",所有我覺得重要的東西我決定全部把它學起來,每天念4個小時不夠,我就念6個小時,6個小時不夠,我每天就再少睡2個小時。當然,用功學習肯定是成功的必備條件,但問題是這世界上的資訊量太多了,每個人的一天都一樣只有24小時,如何更有效的吸收資訊以及學習便是在現代學習數位行銷的重要課題。
了解數位行銷的職位以及專業分布
相信大多的人接觸數位行銷領域是與求職或是轉職有關,我們先一起花點時間來了解目前台灣市場上常見的職位以及數位行銷人需具備的專業能力分佈為何,我想很多新鮮人或想轉職的人是對這些資訊有興趣的 : ) 不過我也必須強調,不同的品牌對於數位行銷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同一個職位在10間不同的企業可能是10個樣子,舉例來說,電商品牌會比較希望聘請到的行銷專員熟悉『會員行為分析』、『購物行為分析』、還有『會員經營』的觀念(大多的電商比較重視會員經營以及購物行為),但媒體型的品牌卻可能會需要自己的行銷專員會『內容分析』、『讀者研究』、甚至是『SEO』(對媒體來說SEO是最至關重要的行銷環節)。因此,我在文章中列出來的工作職位內容並沒有絕對,要看企業對於人才的編制以及需求,我只能盡可能的以最常見的狀況列出來給你參考。
職位 | 常見工作內容 | 建議學習技能或工具 |
行銷專員/ 企劃 |
行銷專員的工作內容在每一間公司並不一樣,要視公司對於行銷的需求細節為何、以及公司的行銷策略為何,但通常若職稱為行銷專員,大多的企業會期望行銷人盡可能的多才多藝,因此任職行銷專員時會建議最好台灣的主流廣告(Google Ads、Facebook Ads)與主流行銷知識都熟悉,企劃能力以及行銷思惟也同時是最基礎最重要的。 | 建議所有領域都略懂,但特別要有足夠的企劃力以及行銷思惟 |
社群行銷 專員 |
通常專注於所有跟社群行銷/營運有關的工作,包含社群行銷策略、社群活動的規劃、日常的貼文經營、甚至是一部分的社群廣告操作。 台灣目前最主流的社群平台為Facebook以及IG。 |
|
廣告 投放人員 | 有些企業因為廣告投放的需求較大,因此特別獨立出這個職位,顧名思義便是負責廣告的操作,台灣最流行的廣告以Facebook以及Google Ads為最多。 |
|
SEOer | 幫助公司進行搜尋引擎優化,透過搜尋引擎來幫公司獲利。 |
|
公關 行銷人員 | 經營公司的公關關係,常見為負責與媒體、KOL、部落客合作居多,若是大企業可能還要負責新聞稿、聲明稿等對外形象的經營。通常在中小企業中,公關經營都是由行銷人員負責,未必會獨立出一個職位。 |
|
網站分析專員 | 大多剛開始學習網站分析時都是從Google Analytics開始學習。不過負責網站分析的人的工作內容會因為所屬企業不同而不同,每一間公司對於數據研究的需求不同,電商可能會重視消費行為分析、重視會員行為分析,媒體則是重視搜尋行為分析、內容分析等,工作內容沒有一定。所需技能最為負責,包括分析工具應用(Google Analytics)、數位行銷思惟、各種不同分析理論、數據研究方法(例:A/B Test) |
|
UX設計/專員 | 負責質性研究的人通常在企業中的職稱為UX(使用者經驗研究),負責產品受眾的輪廓研究、網站的UX與介面應用、網站的易用性研究…等。需要學習不同的質性研究流程以及方法,像是訪談、問券、易用性測試等 |
|
網站企劃/PM | 在國外叫做『網站管理員 , WebMaster』,掌管網站的優化、開發、數據觀察以及跨部門溝通,通常擔任此職位的人要有專案管理的能力、網站優化/開發的經驗、數據研究的經驗會較好。 |
|
文案設計/撰寫 | 負責公司網站、活動、行銷廣告的文案,文案在企業內也有分多種不同的工作內容,有的負責官網的內容撰寫、有的負責E-Mail內容、有的負責公司的部落格內容。 |
|
數位行銷工作可分為Agency 以及 In-House
上述的這麼多數位行銷工作又可以分為『Agency』以及『In-house』(這篇文章先稍微簡短介紹一下,這件事可以談的有太多了,未來"如果"有機會再回頭來說)。 所謂的『Agency』便是我們俗稱的專案公司或是顧問公司,在顧問公司工作會需要一次輔導多間不同的品牌(看公司的客戶量以及服務的狀況),對於一般企業來說你會是外部的委外廠商(白話一點來說就是外部顧問、或是委外廠商)在台灣的數位行銷領域最常見的Agency便是行銷顧問公司、以及廣告代操公司,在Agency工作可以比較快的拓展人脈、並且在短時間內接觸不同的品牌。 而『In-house』則是指專注在某一間企業內的行銷部門工作,你只要擔心自己公司的行銷問題、以及自己份內工作的表現就好,不像在Agency工作要一次應付很多的企業跟客戶。
『工具』的多樣化,是數位行銷人該知道的事
如果你問我,近幾年的數位行銷與過去的數位行銷、甚至是傳統行銷比較,最大的差異在哪?踏入數位行銷領域首要應該注意甚麼?我會說,在這個時代中,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改變就是『工具』。 在數位行銷工作中,我們每天都在接觸不同的工具。 日常的工作管理你可能會接觸到Google 日曆、Google雲端硬碟、Evernote、Trello。 在做報表時,你一定會用到Excel、PowerPoint。 在企劃/設計網站時,你可能會用Word、PhotoShop、Illustrator、Axure。 在分析行銷資料時,你會用到GA、Google Ads、Facebook Analytics、MailChimp。 在做SEO時,你會用到Google趨勢、關鍵字規劃工具、Ahrefs、Search Console。 每一種類型的工具,可以在我們工作時,幫助我們解決不同的問題,工具的多樣性以及功能,也會隨著時代的演變、市場的改變、科技的進步而不同。十年前網站分析工具還有 Yahoo Analytics,現在只剩下Google Analytics,以前我們做報表要依賴Excel,但現在卻有Data Studio,以前做品牌聲量研究要依賴問券/電話調查,現在你有搜尋量數據、競爭對手分析工具可以使用,工具的多樣性以及功能大大的改變了我們的行銷環境、行銷策略、甚至是市場整體的狀況,如果我們沒辦法跟上科技進步的速度,那麼被淘汰只是早晚的事情,身為一個數位行銷人,我們應該養成"接觸不同工具"的習慣,在未來,科技一定只會幫我們解決更多問題,讓行銷的技術越來越先進。 15年前,人們沒想到網站分析工具,居然連使用者的年齡、性別、地理區域都能追蹤,現在呢?年齡報表只是標準配備。 10年前,在沒有智慧型手機的時代裡,人們覺得手機上網是不可能的,現在呢?你的網站可能有七成的流量是行動裝置來的。 10年前,我們沒想到數位廣告居然能夠精準的針對特定年齡、族群進行投放,現在呢?精準廣告不只普及,卻也變成行銷人必懂的領域。 以網站分析工具來說,許多的人這輩子只有接觸過 Google Analytics,所以並不知道網站分析原來有這麼多種可能性,網站分析工具有非常多種,可以給你熱點圖、可以錄下訪客的瀏覽行為、甚至給你問券調查數據、追蹤E-Mail行為、給你競爭對手的資料。以前,你不可能得知競爭對手的流量狀況,現在,競爭對手分析工具除了可以幫你得到對手的流量狀況外,還可以幫助你知道對手買甚麼關鍵字廣告、SEO的排名表現如何。 在行銷工具的演變上,另一個讓我有比較深刻的體悟是,GA去年更新的人工智慧功能,居然能直接幫我偵測出數據異常的狀況,並Report數據、診斷現況讓我知道,下圖是我的GA曾經跳出來的訊息,GA直接用機器學習告訴我,我的使用者忠誠度下降了,還提供給我下降的百分比以及數字,這就是科技正在進步的證明。
"多接觸不同的工具"應該成為我們的習慣,因為科技進步的速度是你無法想像的。如果你問我:那我要去哪認識這些工具?如果你是當著我的面問我這個問題,我可能會碎念你個幾十句,因為你只要 Google"2020 marketing tools"網路上就一大堆一大堆資料了,與其這樣問我問題,不如現在就開始 Google、爬文、接觸各式各樣不同的工具 : )
『工具』與『核心技能』,才能組成數位行銷專業
在我的部落格上我很常強調,雖然上述提到工具很重要,但工具跟『核心技能』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舉例來說,很多人上班族會使用Excel,但會使用Excel的人裡面很少人會統計或會計,因為Excel只是『工具』,統計跟會計是核心技能,會【Excel】不代表你會【統計】就好比你會用【工具】不代表你擁有【核心技能】。舉個例子來說,我們可以看到下圖,廣告投放這個領域你可能會需要學習怎麼操作Google Ads、或是Facebook Ads這些廣告投放工具,在市面上也有非常多的廣告投放教學課程,問題在於只會操作這些工具並不會讓你變得不可取代,市場上有太多太多人會操作這些工具了,說直接一點,只要花一天去外面上課、再花幾週的時間去操作練習,一個月以內你就可以學會操作Google Ads。
數位行銷Bonus Tips:結構式思考的特質
無論數位行銷的環境、工具、市場、媒介怎麼演變,我認為結構思考永遠是優秀的行銷人員需必備的特質之一。現在的數位工作者每天面臨太多的資訊、工具、媒介、決策,我們的腦容量以及思考能力畢竟是有限的,你一定要有結構跟組裝資訊的能力,學習速度才會快、解決問題能力才會夠堅固。 至於甚麼是結構式思考?在MBA百科的解釋裡有找到很白話的定義,裡面提到結構式思考是"對問題進行正確的界定,假設並羅列問題構成的要素,其次對要素進行合理分類,排除非關鍵分類,對重點分類進行分析,尋找對策,制訂行動計劃。其是一種思維方式,同時也是一種管理方法"。 尤其學習資料分析、Data-Driven Marketing的人,你一定要習慣從不同的角度思考、甚至挑戰自己的結論,並學習在腦海中拆解各種因子、模擬出你可能會遇到的任何情況,你才能夠在激烈的戰爭中打一場漂亮的仗。其實用文章我很難說明結構思考的概念,我只能盡可能地給你一點範例。 舉例來說,如果我是剛學習Google Analytics的新手,我一打開Google Analytics,一定會看到接近上百張的報表,這麼多報表跟功能,我該怎麼樣才能有效率且扎實的學習?以我的作法來說,我一定會把GA的報表進行拆解跟結構,然後依照拆解出來的結構邏輯去學習(如下圖),一般來說,我在外面進行Google Analytics的授課時,我也會盡可能在教材中加入結構圖,因為有結構的資訊更容易被學習以及吸收,有上過我的課的讀者應該會有深刻的感受 : )

數位行銷Bonus Tips:英文能力最重要,沒有之一
對我們來說,英文甚至不算是專業技能,他只是一個"工具",一個幫助你獲得更多不同資訊的"工具"。 這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但如果你只看的懂中文,其實你的世界一點也不資訊爆炸,因為有太多太棒的資訊都是用英文撰寫的,美國的資訊產業、行銷領域都比台灣進步好幾年,頂尖的專家、頂尖的理論全部都是從國外來的,如果你不懂英文,這些資訊你全部都看不到,你的進步速度肯定也不會快。只看的懂中文,就好像只擁有一個書櫃的書,看的懂英文,就好像擁有一整座圖書館,這樣你還覺得英文不重要嗎?以我個人來說,學生時期我剛好念的是英語系所,一踏進數位行銷產業我就能來去自如的閱讀國外的部落客、國外的書籍,所以不管是產業趨勢、知識、新聞,我都有機會掌握到最新的資訊。你的英文不用到專精沒有關係,但我非常強烈且誠懇的希望你,好好的學英文,至少要能夠閱讀英文的文章、書籍,你才能擁有國外的學習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