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專業更近一步,認識 Google Analytics 的資料層級

資料層級(Scope)是 Google Analytics 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你是否曾經好奇,使用者、工作階段、瀏覽量這些指標的關係是甚麼?為什麼"所有網頁"的報表不是使用"工作階段",而是使用"瀏覽量"?

 

(不過在閱讀開始之前,也建議你先對於指標及維度有一些基本的認知。)

 


 

今天若有一位住在台北的30歲男性,從 Google搜尋進到你的網站,那麼 Google Analytics 會用多個維度來整理這位訪客的數據:

 

性別:男性

年齡層:25-34

地區:台北

來源/媒介:google / organic

 

只要有某位訪客進站,Google Analytics 就會針對他的特徵、各項細節資料,將數據盡最大可能放到各個維度資料裡。的確我們在操作 Google Analytics 時,這些維度跟指標很好用,但事實上維度與指標有不同的層級,很多指標維度甚至不能交叉使用。

 

 

甚麼是資料層級?

Google Analytics 在收集數據時,會將指標、維度資料都記錄下來,並且分為以下四種層級:

  1. 使用者層級(User Level Scope)
  2. 工作階段層級(Session Level Scope)
  3. 匹配層級(Hit Level Scope)
  4. 產品層級(Product Level Scope)

 

  • 使用者的資料層級(User Level Scope)

 

指標

維度

使用者

使用者類型

每位使用者的工作階段

地理區域

新使用者

年齡

性別

 

 

  • 工作階段的資料層級(Session Level Scope)

 

指標

維度

工作階段

來源

工作階段平均時間

媒介
廣告活動

 

  • 匹配的資料層級(Hit Level Scope)

附註說明:我們可以把匹配想像成是"網頁行為",基本上網頁瀏覽、網頁事件,都算是匹配層級(Hit Level)。

指標

維度

瀏覽量

網頁

不重複瀏覽量

網頁標題

事件總數

主機名稱
不重複事件

 

  • 產品的資料層級(Product Level Scope)

指標

維度

交易 產品

平均訂單價值

產品類別

 

完整的資料層級資料可以看這:https://developers.google.com/analytics/devguides/reporting/core/dimsmets

 

為什麼要認識資料層級?

我們使用 Google Analytics 就是為了要盡可能地認識我們的網站、認識我們的客戶、並研究他們的行為,但 Google Analytics 的數據有諸多的限制,透過理解資料層級,你會知道限制在哪、未來該如何與報表相處。

 

 

 

 

Google Analytics 裡面層級最高的資料為"使用者",接著才是工作階段、然後是匹配。

 

我們也可以從上圖中看到層級之間的關係,一個使用者可以包含有多個工作階段,一個工作階段也可以包含有多個匹配(也就是網頁瀏覽與事件),Google Analytics 在收集資料時,也會將各個指標與維度依照層級將資料放進資料庫,因此"使用者包含工作階段的資料","工作階段也包含有匹配的資料"。

所以我們可以說,一個使用者產生了幾個工作階段、一個工作階段產生了幾個匹配(瀏覽與事件)。

 

但是,"匹配"並不包含有"工作階段層級"的資料,因為工作階段層級在匹配層級的上面。

 

這個層級關係,將直接影響數據解讀、以及報表產出,比方說"所有網頁"是匹配層級的維度,"工作階段"是工作階段層級的指標,他們兩個不能互相組合。

 

為什麼"網頁"報表裡面使用的指標是"瀏覽量”,而不是工作階段?很簡單,因為他們層級不同。

 

這也是自訂報表為什麼有時候,設定指標維度後,數據並不會顯示出來,因為你跨了層級使用指標與維度。

 

比方說用自訂報表的"所有網頁"維度搭配"收益”指標,報表就會一片空白,因為他們的資料層級根本不同。如果你要跨層級去把指標與維度交叉使用,是沒辦法的。

 

例外狀況、以及報表解讀

基本上 Google Analytics 的預設報表已經按照層級的規則顯示出來,但在某些情況下,你利用自訂報表以及 Google Analytics API,跨層級組合指標與維度,你可以得到你要的組合,但事實上這些報表根本不合邏輯,比如說…:

 

  • 例外狀況

比方說如果你開自訂報表用"網頁"(匹配層級維度)搭配工作階段(工作階段層級的指標),這個報表並不合邏輯,工作階段本身就是一整組的互動匹配,一整組的互動匹配也不可能在一個網頁內完成,但…你會發現 Google Analytics 的自訂報表還是會將這個跨層級的組合呈現出來。

 

事實上,如果你開了這個報表,這個報表呈現的是,"有多少組工作階段從這個網頁開始",但相較之下,使用瀏覽量或不重複瀏覽量,會更符合邏輯、也貼近 Google Analytics 的資料收集方式。

(每一個匹配裡面都含有CID,若是"網頁"與"使用者"是可以組合的,不過這個是例外狀況,就下篇文章再說囉..。)

 

 

 

了解資料層級後,建議你在使用報表時,先想想,這些指標與維度組合起來是否合理?是否符合 Google Analytics 的資料收集方式?我這樣使用資料正確嗎?

 

 

你可能也想看

你可能也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