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解析,工作階段和Search Console的《點擊》有何不同
這篇文章的內容會有點進階,談論的議題是 SEO的分析工作,請確保你有GA的基礎、並認識 Search Console。
經常我們分析成效時會觀看 Google Analytics 的organic 到達網頁、以及Search Console的到達網頁,我們都能從中得到很棒的 insight。
但Google Analytics 以及 Search Console 的流量指標卻大有不同,兩個工具都有到達網頁報表,但 Google Analytics 的指標是工作階段(Session),而 Search Console 則是點擊(Click),這兩個指標之間的差異在哪?該如何使用?這篇我將給你完整的說明。
(在開始閱讀此篇文章之前,請確保你對 Search Console 有一定的認識)
先談談,為何做 SEO需要觀察到達網頁?
觀察搜尋引擎的到達網頁數據,是做 SEO每周必做的工作,以下圖來說,我們看 organic的來源資料,並拉出次要維度"到達網頁",在報表中,光是看”工作階段"以及"跳出率"我們就能得知: 1. 哪些頁面是我的 SEO主力?帶來比較多的流量?以後是否要比照同樣的寫文架構? 2. 哪些頁面較沒辦法帶來 organic流量,後續應該如何優化? 3. 哪些頁面比較不符合訪客(Searcher)的期待?他們到站後就直接跳出,造成高跳出率? 4. 從搜尋引擎進站後,哪些頁面的跳出率較低,較符合訪客的期待? (事實上只看跳出率還不太夠,還要配合其他指標,以上幾點為概觀的範例說明)
- "直接流量"、"direct流量"、"direct / none"這些字詞有較高的搜尋量。
- 這篇文章的文章架構非常符合 SEO的原則,導致比較好的排名。
- 這個主題的文章,較沒有競爭對手,所以我較容易排名高(要再去比對排名數據)
清楚認識《工作階段》在到達網頁中的含意
許多的 Google Analytics 報表,主要指標為工作階段,在"理解 Google Analytics 的工作階段"這篇文章中我也清楚地介紹了工作階段的定義,而在"網站分析的點擊歸屬(歸因分析)"一文中我更提到了,Google Analytics 在一般報表中使用的是"最後非直接來源點擊歸屬",針對這個歸屬模式,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來幫助你理解..:- 小美在禮拜一透過搜尋,進到了"Harris先生的首頁",這時小美的到達網頁是 www.yesharris.com ,來源為 organic
- 小美在禮拜二,透過儲存在Chrome的書籤,進到了 Harris 先生的首頁,這時小美的到達網頁是 www.yesharris.com ,來源仍然為 organic
- 小美在禮拜三,透過儲存在Chrome的書籤,進到了 Harris 先生的文章A,這時小美的到達網頁是 www.yesharris.com/文章A ,來源仍然為 organic
談談 Search Console的點擊
Search Console 的《點擊》與 GA《工作階段》完全是不同的單位,工作階段會被"最後非直接來源點擊歸屬"影響、且工作階段是指一整組的網站互動,今天小美透過搜尋點擊,進到了 Harris 先生首頁。但!若小美今天產生一次點擊,小美有可能在這次點擊之後,在網站內產生了3~4 個以上的工作階段!這時點擊與工作階段就具有不同的意義(想理解 GA如何計算工作階段可以看"理解 Google Analytics 的工作階段") 因此,透過"點擊"這個指標,我們可以正確評估出,到底我們網站今天有多少頁面真的曝光在 Google 搜尋結果中,並真的有人點進來? 我們可以看到下圖的範例,這是同個時段的數據,工作階段通常都會如圖,比點擊還高,為什麼會這樣呢?
- 訪客每次點擊進來,都產生超過 1 以上的工作階段。
- 有人將網頁儲存為書籤,並於隔天、或其他時段再從書籤造訪。
Search Console的《點擊》以及《工作階段》,到底該如何使用?
到這你應該要知道,在到達網頁報表中,點擊與工作階段各自的用途不同,透過點擊我們可以知道究竟有多少用戶真的從 Google搜尋進站,但透過工作階段,我們可以評估用戶的回訪狀況、以及他們究竟喜歡哪些文章、產品?到達網頁報表中,organic 的《工作階段》反應了哪些頁面,對於 organic 的訪客來說,具有高價值、產生較多網頁互動。 到達網頁報表中,《點擊》反應了,哪些頁面的 SEO優化做得較好、透過搜尋引擎為我們帶來較多訪客。我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幫助你理解如何去使用這兩個指標:
- 某頁面點擊低、organic 工作階段很可觀
- 某頁面點擊數很高、但organic 工作階段跟點擊很接近(正常狀況下,organic 工作階段不會低於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