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鐘搞懂Google Analytics的指標、維度
“了解指標、維度為踏入Google分析世界的第一步” (文長慎入)
此篇為“GOOGLE ANALYTICS基礎報表攻略系列”的延伸閱讀
在網站分析裡,常見指標有瀏覽量、轉換率、瀏覽時間等,指標用來衡量訪客質量
維度則是表示訪客的特徵,幫你過濾出訪客族群,例如年齡、性別、國家
指標、維度為Google Analytics裡面最重要的兩項核心數據,透過指標、維度我們可以看到網站流量的所有資訊。在經濟學層面,不同的產業會有多種不同的指標。例:年產量、月產量、單位成本、銷售額等。
設定自己想看的維度(訪客特徵) ,接著觀察指標(訪客質量),就可以簡單的形成一個可觀察的報表,加以去了解不同年齡、性別、國家的訪客對你的網站有甚麼不同的價值。
認識是指標、維度
GA裡面有數十種常用的指標,包含工作階段、使用者(數量)、平均工作階段時間長度等
這些指標提供給分析人員來觀察訪客的“質量”
“維度”則是用區分、過濾出不同的訪客特徵,透過上方的圖,可以看到,報表中總共有2434個工作階段
我從目標對象中拉出了”地區”作為報表的維度,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各種不同國家的流量狀況
這時候就可以看到報表裡的流量被區分為不同地區的訪客
接著我們會看到不同地區的訪客各自的指標(工作階段多少、工作階段時間長度多長)
以範例圖來說,報表內的美國訪客停留時間最短 (3分18秒)
接著我們看下圖範例,我拉出了”裝置類別” 作為我的維度
同樣的可以看到我的訪客,被區分為兩種裝置類別,分別是desktop (PC使用者)、mobile (行動裝置使用者)
範例中我們就可以看到,行動裝置的訪客跟使用PC的訪客各自的頁內行為、瀏覽量
GA裡面有數十種常見指標,百種常見的維度
工作階段、瀏覽量、跳出率、平均工作階段時間長度 這些都是我們的指標
裝置類別、地區、語言、性別、年齡這些則是我們的維度
次要維度應用
你在GA左手方看到的語言、地區、裝置,都是“維度”
如上圖範例,我點選的是裝置類別報表,所以出現了桌上型電腦、行動裝置、平板電腦等維度
但如果你的點開自己GA報表,有三種不同的裝置,那代表有三種不同裝置的訪客造訪網站
如果你點開裝置維度之後只有出現mobile,代表你只有這種裝置的訪客
舉例來說,桌上型電腦、行動裝置的訪客都是我的主要客群
我想要個別看不同裝置的訪客的”性別”,這時候就會同時使用上兩個維度
這時候就要使用報表上面的”次要維度”
點開次要維度之後會如圖,看到綠色的視窗pop out
之後你就可以點選你想看的維度 (如下圖)
以圖來說,我要知道不同裝置的訪客性別
那我就要同時使用上裝置類別及性別兩種維度
至於甚麼樣的維度、指標對你有價值必須根據你的產品而定
到了這一步,你可以開始慢慢把所有的指標維度認識一次,這需要花點時間去熟悉GA所提供的數據有哪些
Google Analytics常見指標
Google Analytics的指標數據已經發展得非常完全
接著我們來看看常見的指標,同時這些指標的定義也常常被剛接觸GA的朋友們搞混:
- 工作階段:
工作階段是指一個時段內,網站上發生的一組互動,也就是"訪次"的意思,
基本上訪客超過30分鐘沒有跟網站產生互動,一個工作階段才會結束,否則所有的互動都會是一組工作階段,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可以參考我的這篇:理解 Google Analytics 的工作階段,裡面有很清楚的說明
- 瀏覽量:
瀏覽是指網站的其中一個網頁獲得了一次瀏覽。
如果訪客在進入網頁後按下重新載入按鈕,就算是另一次網頁瀏覽。
如果訪客逛到其他網頁,又回訪之前的網頁,也會算成另一次網頁瀏覽。
讓我們來看看以下範例:
訪客1從網頁A進到網站:
訪客1:網頁A -> 網頁B -> 網頁A -> 網頁C -> 離開
範例中的瀏覽行為,會被視為一個工作階段(除非這位訪客停留超過30分鐘)
但是這位訪客造成了4個瀏覽量,A網頁2個瀏覽量、B網頁1個、C網頁1個
- 跳出率:
訪客進入你的網站之後,並沒有到其他頁面的更進一步瀏覽就離站,即算跳出,也就是說訪客來到網站後,只瀏覽了當下那一個網頁就離開。
簡單來說,跳出率就是”只瀏覽一頁的訪客”的比例
假設你的網站有50個頁面,訪客就有50個可以造訪你網站的途徑
你的每一個頁面都可能是訪客到你網站的”第一頁”
訪客到訪的第一頁也就是GA裡的”到達網頁”(Landing Page)
從跳出率我們可以觀察那些頁面需要優化,那些頁面可以作為行銷活動的Landing Page
比方說,你整體網站平均跳出率為45%,但G頁面的跳出率卻有75%,這時候就可以開始觀察是否G頁面需要優化,或是產品不符使用者期望
要理解更多跳出率,請閱讀:像專業一樣理解 Google Analytics 的《跳出率》
- 離開率:
離開率跟跳出率是不一樣的指標,離開率即為訪客從網頁離開的比例
也就是說”離開率”是你的網頁成為工作階段中”最後瀏覽”的百分比。
我們來看看下面的範例,更理解離開率與跳出率
我們來假設今天一整天有四個訪客進到你的網頁,Landing Page都是網頁A,瀏覽情況如下:
- 訪客1:網頁A ->離開
- 訪客2:網頁A -> 網頁B -> 網頁C -> 離開
- 訪客3:網頁A -> 網頁B -> 網頁C -> 離開
- 訪客4:網頁A -> 網頁B -> 離開
- 第一個訪客,到網頁A就離開網頁,沒有進一步瀏覽,所以算”跳出”,而四個訪客中只有一個訪客在”到達網頁A後就”跳出,所以A網頁的跳出率是25%
- 訪客1離開網站的網頁是網頁A,所以網頁A離開率是25%
- 四個人之中,訪客2、3都在網頁C離開,所以網頁C離開率是100%(因為只有兩個訪客經過網頁C,所以是100%,有些讀者可能會誤以為是50%)
- 網頁B的離開率為33%,因為有三個訪次經過網頁B,但只有一個離開
離開率與跳出率是完全分開計算的指標
Google Analytics常見維度
Google Analytics有兩百多種維度,如果一一介紹肯定說不完,但是我們可以把維度稍微歸類整理一下:
Google Analytics的維度主要分為使用者、行為、客戶開發、社交、時間、電子商務、廣告,共七個類別
使用者維度:可以依照使用者性別、年齡、使用裝置、國家等資訊觀察流量,將不同維度的資訊分開觀察
行為維度 :可以依照使用者的到達網頁、造訪的網頁標題等資訊觀察流量
客戶開發維度 :依照使用者的來源、媒介、從哪個網站連進來等資訊觀察流量
時間維度 :依照使用者造訪的日期、星期幾、幾月等資訊觀察流量
廣告維度 : 依照使用者從那些廣告造訪網站來觀察流量